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院所新闻→媒体报道
半月谈丨把种子公司做成科技公司
文章来源:半月谈 发布时间:2023-02-09

秋收后的东北进入农闲时期,但对于种子企业来说正是一年最忙碌的时候。在位于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公主岭市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制种车间里机器轰鸣,玉米棒子经过烘干、脱粒、精选等流程被制成一粒粒种子,未来这个制种车间可年加工玉米种子达1亿斤。

“洋种子”带来转型之困

在国家“育繁推”一体化政策助力下,吉林种业公司快速成长,不少企业规模成倍扩张,有的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年生产玉米种子6000万斤,品种推广覆盖26个省份的鸿翔种业就是其中一家。

“10年前看今天是不可想象的。”公司董事长冯彦辉说。十几年前,鸿翔种业还是吉林省扶余市的一家种子经销商。随着国内种子市场逐步放开,国际种业巨头陆续开始渗透国内种子市场。“洋种子”凭借出芽率高、粮质好,给刚起步的民族种业带来巨大冲击。到2012年,“洋种子”占据吉林玉米种子市场的70%,国内种业企业市场份额大幅萎缩。

市场倒逼国内种业培育自己的优势品种对抗“洋种子”。但对刚刚起步的鸿翔种业来说,转型发展育种并不容易。搞育种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人才和技术。“建立一个实验室需要上千万元,每年运行费用上百万元,企业当时养一个博士都困难,更别说运营一个育种团队。”冯彦辉说。

打响翻身仗

玉米对于我国来说是外来物种,国内种质资源相对匮乏。鸿翔种业曾高价购买国外的品系,但是育种效果并不好。我国育种主力是各大科研院所。鸿翔种业想到能否整合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和企业的市场推广优势,便主动上门寻求与科研院所合作。

这一想法和科研院所一拍即合。“过去在品种选育上主要采取课题组形式,几个专家组成一个团队,自己闷头搞研究。”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黄威介绍,过去一个新品种从审定通过到进入市场需要三四年时间,市场推广周期长,“科企合作后,一个品种当年就能进入市场见成效”。

如今,在政府部门帮助下,鸿翔种业陆续与中科院、北京农林科学院、吉林省农科院等9个中国玉米育种顶尖团队开展育种合作。

目前,鸿翔种业与科研院所形成了企业投入部分基础科研经费,育种成果择优转化等多种合作模式。“不同生态区环境不同,种植资源也不同,单靠我们自己做不了这么大的市场。”公司总经理贺伟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生物育种科研中心,配合院士工作站引入人才,让选种育种在科技助力下更加精准。”

迎接新竞争

科技赋予种子新的天赋,土地由此生长出新的价值。玉米育种的攻关实践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需大力推进科企合作,培育握在自己手里的“大种子”。这是提高种业整体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和跨国种企差距、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有效途径。

从一年科研投入200万元,到现在每年5000多万元;从只有两个玉米品种,到现在拥有100多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从一个专家负责育种,到现在与100多个专家合作……通过科企合作,鸿翔种业每年都有新的优质品种赢得市场青睐。

如今,“洋种子”在吉林的市场份额已不足2%,国内种业技术科企合作的路径探明,前景远大。“我们的品种已覆盖全国各地2000多万亩土地,目前计划走出国门,开拓更大的市场。”冯彦辉说,“种业振兴行动的号角已经吹响,玉米种业的市场竞争浪潮日趋澎湃,全国各路‘神仙’同场竞技,种业生产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342940?d=134aff2&channel=weixin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联系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生态大街1363号   邮  编:130033
联系电话:0431-87063030   传  真:86-0431-87063028
ICP备案号: 吉ICP备090035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