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院所新闻→媒体报道
吉林日报:留学,是为了回到吉林农村接着干!
文章来源:吉林日报 发布时间:2019-07-04

 在省农科院赵洪祥研究员心里,没有比从事农业科研更接地气,更高大上的工作了。所以,当年,他留学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长见识、学本事,回到吉林农村接着干!

 7月,农民多半已经挂锄,敦化沙河沿乡鸿发农场的大田里,赵洪祥还在刺眼的阳光下取样、检测。

 如何实现农业生产上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个大课题,也是赵洪祥的理想。

 在鸿发农场,赵洪祥不仅采用了秸秆粉耙还田技术,还采用了作物套种的方式来增肥地力,保证大规模农业生产的丰产增效。

 留学时期学到的先进技术,受到了当地现实情况的限制。赵洪祥根据需要,改进了秸秆粉耙还田的模式和方式,用农民现有的两次重耙和一次中耙来代替昂贵的大型整耙机,并结合现实的播种和栽培技术,使秸秆还田的成本降得更低,更容易操作,实现丰产。

 在赵洪祥看来,没有一个合格的农业专家,是可以离开土地、离开农民的。

 他每日在农田穿梭,思考着用毕生所学善意地利用土地。他也默默地向那些种地的老把式学习古老而传统的农耕智慧。

 从美国留学回来,他对中国农业发展更加有信心。其实,很多国际先进的农业技术,最根本的思想是来自中国的。

 赵洪祥喜欢和农民在一起,他常常拍着农民自己改进的农机设备和同伴自嘲:“从村西头走到村东头,得有一半老农民,比咱们智商高啊!高手在民间!”

 在敦化,坡耕地较多,坡耕地的土壤虽然好,但是水土地流失严重,黑土层受到雨水冲刷,正急速下降。赵洪祥的坡地耕种先进技术,正是来源于当地老把式的实践灵感。

 日复日,年复年,村民们似乎早就忘了赵洪祥是个海归博士,连赵洪祥自己都觉得自己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都更像一个农民。

 7月2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省人社厅和省农科院等单位承办的“2019人社部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吉林敦化行”活动,百名专家学者参观了赵洪祥的工作成果。

 镜头聚焦,赵洪祥一下子失去了往日在玉米地里的自如,他冲着记者们直摆手,说:“这仅仅是我要做的,应该做 ,并且喜欢做的……”

 记者手记:

 一个村,一块田,一生的默默无闻……

 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粮食、蔬菜、肉类以及水果,哪一样能离开农业专家,但是,他们却很少走到有聚光灯的舞台。

 农业专家,是一群并不会讲故事的人,他们总是把那些感动的、美好的故事,深深地埋藏在艰涩的素语和枯燥的数据当中。

 赵洪祥说,他爱农业,爱农民,他就是个农民!能成为省农科院普通的科研人员,就是他最自豪的事儿了。在他看来,农业工作之所以高大上,一方面是它体现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三农工作者,平凡的他们,肩上扛的却是国家的粮食安全。

 在敦化采访的路上,赵洪祥默默地开着面包车拉着我们前行,我坐在后排座上,貌似漫步无目的地聊着,却不经意地一层层扒开了那些听也听不懂、记也记不住的专业素语和数据,然而,我看到了一群农业科技人员最艰苦、最孤独,却最美丽的人生 。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联系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生态大街1363号   邮  编:130033
联系电话:0431-87063030   传  真:86-0431-87063028
ICP备案号: 吉ICP备090035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