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院所新闻→媒体报道
吉林日报:倾尽半生为农事
文章来源:吉林日报 发布时间:2018-11-23

    原标题:倾尽半生为农事——记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项目区首席专家、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立春

 
   玉米是占我国主粮三成以上的农作物,它的增产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项目区首席专家、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立春倾注半生心血,在春玉米丰产增效、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节水灌溉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东北粮食增产作出杰出贡献。
    扛起粮食增产重任
    采访王立春时,他正在今年试验田收获的玉米果穗进行农艺性状测试。通过总结分析,可以制定明年生产方案,到开春播种前,再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指导。“原来种粮靠天,现在种粮靠科学。”看着堆在实验室里待检的一袋袋玉米果穗,王立春笑得合不拢嘴。
    作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东北栽培岗位科学家,王立春同时负责东北和华北地区18个春玉米实验站的科研工作。农忙期,他和农民一起下地,争分夺秒劳作;农闲时,他又和团队的同事们扎进实验室,分析实验数据,撰写科研报告。年复一年,王立春一心扑在服务“三农”第一线,始终坚守田间地头,汲取第一手资料。他以科技服务“三农”为己任,研发创新技术确保玉米增产。
    “为十三亿中国人提供充足的粮食,是我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王立春把粮食增产的重任扛在肩上,他用35年的辛勤探索,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科技种粮保增产
    王立春以科学家的担当,先后主持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和“东北平原中部(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面对人口众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严峻考验,他坚信利用科技种粮,一定能够提高粮食产量。
    凭借多年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的经验,他深入剖析我省玉米栽培存在的问题,对症施策。王立春在农田开展实验,从一亩地开始,一点点扩大,直到大面积连片成功实现实验目标。他带领团队建立样板田和示范田,用实际成果向广大农民宣传推广栽培技术。
    他带头研究的“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破解了我省玉米生产能力不足的难题,创造了吉林玉米在雨养条件下亩产1216公斤的全国春玉米最高纪录,实现了玉米百亩连片全程机械化亩产超吨粮的目标。
    王立春把丰产高效技术优化集成运用,开创了“宽窄行交替、部分秸秆立茬覆盖”为核心的种植方式,形成“中部半湿润区增密抗倒、西部半干旱区节水补灌和东部中熟品种密植高产”的种植技术,该项成果成功应用于我省玉米主产区,平均每亩增产46公斤以上,项目区玉米增产量占全省玉米总增产量的58%以上。他的高产理论和实践成果得到袁隆平和刘更另院士等国内同行专家一致认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绿色种植稳增产
    王立春带头研发的粮食增产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他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他深知,要想持续增产,土地是第一要素。然而,据测算,东北地区每年流失的黑土表层已达到0.3厘米,土壤有机质也在逐年递减。他担忧如不及早干预,宝贵的黑土地将消失殆尽,东北粮仓也将遭遇不可逆转的严重损失。于是,他一边紧抓粮食增产,一边研究保护黑土地的措施。
    他凝练多年研究成果,创建退化黑土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率先系统揭示了东北黑土肥力演变规律,构建了黑土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他提出了在寒区实施秸秆还田调氮、生物耦合土壤快速增碳提质增效技术途径。他改进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半干旱地区根据玉米对肥料的需求,合理补养。在半湿润地区,他研究构建合理耕层,施行土壤增碳培肥技术。他主导完成的“松嫩平原黑土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成果获得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经过15年的攻关,王立春在吉林玉米生产中累计推广应用新技术1.41亿亩,化肥用量减少20%,增加经济效益126亿余元。为吉林省玉米平均亩产由4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全省粮食总产跃升至700亿斤阶段性水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实施绿色种植,保护黑土地,为子孙后代留下永久粮仓”。眼见黑土资源重新焕发活力,东北粮食产量节节攀升,王立春特别欣慰。秉持敬业乐业奉献精神的他琢磨着为乡村振兴多作贡献:“吉林粮食增产还有很大空间,我要带领团队继续研究创新,保障绿色种植,坚守黑土地,帮助农民增产致富。”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联系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生态大街1363号   邮  编:130033
联系电话:0431-87063030   传  真:86-0431-87063028
ICP备案号: 吉ICP备090035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