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院所新闻→媒体报道
精彩源于自主创新——省农科院科技服务“三农”纪实
文章来源:2014年2月25日 吉林日报第15版 发布时间:2015-01-13

精彩源于自主创新

——省农科院科技服务“三农”纪实

本报记者 李双艺

 

2014年2月25日 吉林日报第15版

2013年吉林省粮食生产再获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710.20亿斤,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粮食生产“十连增”。这一佳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领导决策,其中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支撑更是功不可没。作为农业大省的省级农业科学院,肩负着东北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任,省农科院紧紧围绕服务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全力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全面加强科技服务,为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力科技支撑和服务,带动了全省农业一轮又一轮增产。

 

  从作物到畜禽,科技创新硕果丰硕

 

  省农科院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大局着眼,发挥科研优势,大力开展自主科技创新,加大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研究实用型科技成果,让科技为农民造福。2013年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丰硕,新立各类科研项目204项,通过鉴定和验收成果63项,审定和认定动植物品种30个,发布地方标准10项,获授权专利21项,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38项。

 

  种子是农业的核心,占据农业产业链前端的重要位置,在当前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13年省农科院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的品种选育,育成了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收集和引进玉米、野生大豆、水稻、花生、高粱、食葵、芝麻、牧草种质资源2161份,创制出优异育种新材料、新品系、亲本459份。审定的水稻品种“吉粳809”获省水稻高产竞赛第一名,亩产759.70公斤,品质达到国家2级米标准。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可年产玉米自交系2000份,该项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杂交大豆制种产量取得突破,蜜蜂辅助授粉制种产量达到113.77公斤/亩,较上年提高40%左右。

 

  在加强农作物品种选育的同时,省农科院还进行了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深入研究,开展了春玉米粳稻抗逆减灾稳产高产技术集成、春玉米全程机械化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研究,2013年辐射带动玉米水稻面积2148.1万亩,增产粮食68.44万吨,增效12.3亿元;首创苏达盐碱水田“三增”综合技术模式,省内推广508万亩,增产稻谷3.3亿公斤,增效9.9亿元。

 

  在畜牧科学研究方面,省农科院积极开展肉牛、生猪、肉羊、细毛羊、吉林地方鸡的品种选育,完善了草原红牛和延黄牛的核心群;“无角红牛”选育研究,组建基础群母牛113头;建立了松辽黑猪三级繁育体系,拥有育种核心群基础母猪201头,扩繁群基础母猪397头;选育东北肉毛兼用、多胎新品系核心群基础母羊1000余只,吉林芦花鸡新品系1个。为牧业转方式、调结构增加了品种选择。

 

  省农科院还加强植物保护研究,研制出含6%以上丙硫克百威的新型种衣剂,防治玉米矮化病效果显著;获得了适合防治二代玉米螟的优良赤眼蜂蜂种;筛选出适于田间施用的白僵菌剂型2种;在国内首次提出蛀茎类害虫田间发生期自动预警技术。

 

  此外,在果树研究、蔬菜研究、农产品加工研究、农村能源与生态研究等方面都分别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实施了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启动了39个重大产业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和42个自由创新性研究项目;全面完成了国家和省产业技术体系工作任务。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打通农科落地“最后一公里”

 

  如果不能落地,诞生在实验室里的一项项高精尖成果只是好看不好用的“花拳绣腿”。将田间地头作为永远的实验室,才使高科技的种子改变世界有了现实可能性。

 

  省农科院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注重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牢固树立科研以产业发展和生产需求为第一需要的科研理念,贴近土地,了解农民,让省农科院的科研接上地气,课题来自生产一线最迫切的需求,成果一出迅速应用,较好地解决了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

 

  春节前,农安县靠山镇东排木村村民于成春望着院里冒尖的玉米楼子,不禁喜上眉梢。“种粮种了大半辈子,头一次打这么多粮。”于成春高兴地告诉记者,“通过进行大豆玉米间作的科学种植,我这1公顷多地打了1万多公斤玉米和1000多公斤大豆,主要是额外收获了1000多公斤大豆,增加收入5000多元。”

 

  作为科学种田的高产示范户,于成春如今已能较熟练地掌握深松、防倒化控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去年开春,他在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员刘宝泉的指导下,首次采用了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技术,秋收时,他家1公顷多地打了1万多公斤玉米和1000多公斤大豆。“省农科院专家帮我们选对了品种,教会我们更科学的种植技术,而且从播种到秋收的不同时期,省农科院专家几乎都来给我进行指导,正是有了专家带来的实用新技术,才让我的腰板挺了起来。”于成春的话代表了示范区广大农民的共同心声。

 

  科技成果重在转化、应用和推广。省农科院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推广应用了玉米宽窄行休闲种植技术、玉米降解地膜覆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水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小粒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经济植物高效栽培技术、肉牛轮回杂交生产技术等一批农牧业增产增效技术,让更多农民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省农科院围绕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建设综合性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打造吉林省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在打造玉米核心示范基地过程中,在农安、乾安、桦甸、梨树和榆树5个不同生态类型区建设了4个万亩以上的玉米核心示范基地和1个百亩以上的核心试验站。辐射玉米面积535.69万亩,增产粮食19.37万吨,增加经济效益3.49亿元。其中乾安“节水灌溉高产”试验示范基地,示范面积10万亩,核心区玉米产量达1085.43公斤/亩,创吉林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产量最高纪录。

 

  2013年省农科院示范推广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高产优质农畜新品种、新技术,并在项目示范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共推广了以吉单50、吉单33为代表的玉米品种,以吉育71、吉育86为代表的大豆品种,以吉粳88、长白25为代表的水稻品种,以吉杂90、吉杂123为代表的高粱品种,累计推广玉米、水稻、大豆、高粱品种1347.5万亩;推广花生品种近10万亩,苜蓿品种2.35万亩;推广牛冻精3万剂,特色商品肉猪2000头,杂交羔羊1万只,吉林芦花鸡等家禽32万只。推广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中低产田生产能力提升、旱作节水高产技术211.5万亩;赤眼蜂、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技术推广1450万亩;推广自走式高秆作物喷药施肥机50台;沼肥还田新技术推广100个沼气池,辐射带动10000户。

 

  从科技培训到实际应用,让创新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沉下身子,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猪栏牛舍,把服务送到龙头企业、种养大户。2013年省农科院开展“送科技下乡,为三农服务”活动,赢得广泛的社会赞誉。

 

  省农科院组织农业专家,推广实用技术,大力开展了科技培训与咨询服务,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运用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2013年,省农科院通过专家大院、送科技下乡、建立“两户”等形式,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163场次,培训农技推广人员1380人次、农民52751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等11万余份。运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远程视频咨询服务平台、“12396”热线电话等网络技术手段,解答农业技术问题15000余次。此外,还组织7个研究所的182名科技人员深入84个村屯、地块,进行了150场现场服务,指导农民选种、整地、种子处理、抢播、施肥,病虫害防治、粉籽处理等。

 

  省农科院还扎实推进了“两户”和“三帮扶”工作。完善了“两户”考核管理办法,有25个“两户”通过验收挂牌。采取技术帮扶和物资帮扶的形式,对扶余市德胜镇进行水毁灾后帮扶,捐款50万元,其中捐赠农用物资价值40万元,慰问困难农户现金10万元,落实了农业技术帮扶措施。

 

  与时代同行,新年伊始,省农科院把科研创新的根深深地扎在黑土地,科研更有活力,新品种、新技术快速走入农家,在吉林大地上,用科技创新成果照亮农民奔小康之路。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联系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生态大街1363号   邮  编:130033
联系电话:0431-87063030   传  真:86-0431-87063028
ICP备案号: 吉ICP备090035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