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事人才→专家简介
王立春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31



基本信息

王立春,男,1960年11月生,中共党员,农学博士,一级研究员(首批试点)。现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粮食作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工作首席专家、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玉米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黑土网络会员、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土壤学会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十五”以来,作为主持人或首席专家,连续4个“五年计划”承担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07-2020年,曾任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中担任东北栽培岗位科学家及东北区专家组长。

近40年来,始终扎根科研生产第一线,坚持科研任务源于生产、科研工作服务于“三农”的原则,针对东北玉米栽培中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带领团队开展科技创新,潜心玉米耕作栽培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取得突出业绩。入选“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吉林省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各1项。获授权专利83件(发明专利18件),制定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10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160余篇。

主要成就

1.发展了玉米高产栽培群体构建理论与调控技术,为建立东北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新了东北玉米长期连作合理耕层构建与增碳培肥理论与技术,消减了高产群体根系发育的土壤障碍。 
3.进一步明确了东北高产玉米水肥需求规律,完善了其高效调控技术,实现了节水节肥与稳产高产的协同发展。 

4. 集成创新了东北玉米可持续丰产高效技术工程化体系,优化了技术扩散模式,新技术示范推广成效卓著 

教育工作

1979年9月-1983年7月 吉林农业大学 土壤农化学习

1983年7月-1999年10月 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工作

1999年11月—2000年7月 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工作

2000年8月—2002年3月 吉林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工作

2000年8月—2003年8月 吉林省农科院土肥所工作

2003年8月—至今, 吉林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所)工作

2005年9月至2009年6月 吉林农业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

学术兼职

1、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

2、科技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专家组成员

3、农业部科技入户吉林省玉米首席专家

4、农业部行业项目东北区玉米课题首席专家

5、农业农村部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工作首席专家

6、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

7、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监事

8、吉林省土壤学会理事长

9、中国作物学会玉米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

10、《玉米科学》主编

研究方向

一直从事玉米栽培和养分管理研究工作。

科研项目

 “十五”以来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玉米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东北平原中部(吉林)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东北中部春玉米、粳稻改土抗逆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项目,主持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东北春播玉米稳产技术措施研究与示范”项目,主持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肥料高效利用及组装配套产品吉新牌复合肥中试”、“提高化肥利用率综合技术示范”课题,主持“863”项目“土壤养分与水分数据库的建立及玉米施肥模型研究、玉米喜肥特型与精确施肥模型研究子课题,主持中加合作“吉林省土壤养分管理与平衡施肥研究”以及吉林省科技厅项目“新型肥料开发研究”、“专用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工业用玉米、大豆规范化生产技术及标准研究与示范”等项目。

近年来,针对生产重大难题开展攻关,构建“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和“黑土地退化土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解决了寒区秸秆直接还田难、化肥超量、黑土退化加剧、持续增产难等问题,创造了我国雨养春玉米1216.6公斤/亩的最高纪录。实现了黑土地高强度可持续利用,为东北玉米生产绿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领衔构建了“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新型经营主体”示范网,按“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梯次递进的推广链进行技术扩散,建立了东北3省-400乡-5000示范户的扩散网络,加速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累计推广1.94亿亩,增产玉米687.10万吨,取得社会经济效益89.44亿元。

获奖成果

1 黑土地玉米长期连作肥力退化机理与可持续利用技术创建及应用,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1名

2 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名

3 吉林省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2020年

4 光华工程科技奖,2022年

5 松嫩平原黑土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体系,2013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第1名

6.春玉米(超)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1名

7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奖,2019年

8.玉米优质安全丰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 2022年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第1名

9 玉米肥料优化管理关键技术,2017年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1名

10 玉米大面积丰产高效绿色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2019年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2名

11 黑土地增碳提质与玉米节肥增效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2021年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3名

12 玉米肥料优化管理关键技术,2017年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1名

13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地力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2021年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第1名

14 春玉米优质高产安全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2005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1名

15 提高化肥利用率综合技术研究,2003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名

16 黑土区退化土壤修复与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体系,2015年大北农科技奖成果奖一等奖,第1名

17 专用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 2009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名

18 不同营养遗传类型玉米营养特性及其规律研究 2009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第2名  

论文专著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吉林省玉米超高产研究进展与产量潜力分析”,“提高春玉米主产区玉米单产的技术途径研究”,“东北春玉米耕地合理耕层构造研究”等160余篇论文,主(参)编“吉林玉米高产理论与实践”、“吉林玉米绿色丰产栽培”等著作6部。

出版专著

1、《吉林玉米高产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2014年

2、《吉林玉米绿色丰产栽培》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年

代表性论文

1.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contents,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ic substances in a Mollisol.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16,16(7):1849-1857, 通讯作者

2.First characterization of humic-like substances isolated from maize straw biochar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15,24(5):1815-1821,通讯作者

3.Characteristics of nutrient accumulation and efficiency in maize under different agronomic managements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17:1755-1767,通讯作者

4.Effect of subsoil tillage depth on nutrient accumulation, root distribution, and grain yield in spring maize..The Crop Journal .2014,2(5):297-307,通讯作者

5.吉林省玉米高产高效绿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8,40(4):383-392,第一作者

6.提高春玉米主产区玉米单产的技术途径,玉米科学,2010-06-18,第一作者

7.不同施肥方式对黑土春玉米田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12(12):85-87,第一作者

8.测土配方施肥方法研究,土壤通报,2008,39(4):865-870,第一作者

9.东北春玉米耕地合理耕层构造研究,玉米科学,2008,16(4):13-17,第一作者

10.提高春玉米主产区玉米单产的技术途径,玉米科学,2007,15(6):133-134,第一作者

11.不同氮磷钾营养水平对优质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张宽 吉林农业科学,2006,31(6):16-18,21,第一作者

12.高油玉米花粉直感效应对普通玉米品质的影响,玉米科学,   2006,14(4):86-89,第一作者

13.吉林省玉米超高产研究进展与产量潜力分,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4,6(4):33-36,第一作者

14.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特征和固碳效率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20,53(22):4613-4622,通讯作者

15.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耕种技术研究,玉米科学,2019, 27(5):123-129,通讯作者

16.滴灌施氮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土壤无机氮含量及氮素平衡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18,32(1):238-245,通讯作者

17.不同缓/控释氮肥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土壤无机氮变化及氮平衡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18,51(20):3928-3940,通讯作者

18.控释氮肥减施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18,51(20):3941-3950,通讯作者

19.东北春玉米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玉米科学,   2017,25(2):117-122,通讯作者

20.不同施磷水平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磷素平衡研究,东北农业科学,2016,41(6):61-66,通讯作者

21.氮肥追施方式对不同类型土壤玉米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玉米科学,2015,23(3):124-129,通讯作者

22.我国北方40个高产春玉米品种的磷素利用特性,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3):580-589,通讯作者

23.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8):3557-3565,通讯作者

24.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_养分吸收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20(5):1110-1118,通讯作者

25.灌浆期风灾倒伏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21(9):1107-1113,通讯作者

26.玉米倒伏和扶直的产量效应研究,玉米科学,2013,21(6):81-83,90,通讯作者

27.我国北方37个高产春玉米品种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特性,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1):60-68,通讯作者

28.不同氮肥运筹对东北春玉米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玉米科学,   2012,20(6):128-131,136,通讯作者

荣誉奖励

1、1996年获振华、王义锡科技扶贫奖励基金服务奖。

2、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1998年吉林省人事厅等授予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候备人选。

4、1999年授予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省跨世纪中青年农业科技骨干。

5、2005年被评为吉林省高级专家。

6、2002-2010年连续九年被吉林省农科院评为先进工作者标兵,2004、2006、2008、2010年连续四年被吉林省农科院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被评为省直机关有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并被吉林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7、2007年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等授予吉林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

8、2007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多次被院评为先进工作者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

9、2008年被评为吉林省高级专家。

10、2008年被评为第十批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11、2009年被吉林省科协评为“十大科技传播人物”。

2011年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

13、2012年荣获吉林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

14、2012年入选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15、2014年入选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6、2015年获第二批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称号。

17、2018年荣获国家“粮安之星”称号。

18、2019年荣获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贡献奖。

19、2020年当选“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20、2020年被评为“吉林最美科技工作者”。

21、2021年入选吉林省第一批“长白山杰出人才”。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联系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生态大街1363号   邮  编:130033
联系电话:0431-87063030   传  真:86-0431-87063028
ICP备案号: 吉ICP备090035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