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事人才→导师简介
张春宝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08

个人简介:张春宝,1980年生,无党派,博士,三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杂种优势利用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杂交大豆育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9~2007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就读,获农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2010年在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读,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从事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及基础研究工作,其中2013~2014年在美国普渡大学深造。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带头人。先后获中国作物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王连铮大豆青年科技奖等学术荣誉。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直从事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及分子基础研究,包括杂交大豆亲本创制,杂交种选育,杂种优势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分子机理研究。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件、植物新品种权29件,制定吉林省地方标准7个,育成大豆新品种34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主持在研项目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4-2027)

2.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2021-2025)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2022-2025)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2023)

5. 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4-2026) 

6. 吉林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课题(2021-2024) 

主要获奖成果:

1. 高优势、高制种产量大豆杂交种创制及关键技术研究,2016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中国作物科技奖

2. 大豆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2013年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3.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及优异种质挖掘与利用,2010年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4. 大豆杂种优势基础及应用研究,2012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

5.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可育系的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鉴定多态性标记,2018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

发明专利:

1. 大豆不育基因突变体、构建方法及在光敏育性调控中的应用,专利号:ZL202210102902.0,第1名

2. 一种杂交大豆混播制种的方法,专利号:ZL2022114270462,第1名

3. 鉴定大豆RN型CMS恢复基因的InDel标记及方法,专利号:ZL202010353339.5,第1名

4. 鉴定大豆RN型CMS恢复基因的CAPS标记及方法,专利号:ZL202010353335.7,第1名

5. 一种分子标记鉴定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种子纯度的方法,专利号:ZL201310116812.8,第1名

6. 一种分子标记鉴定杂交大豆种子的方法,专利号:ZL201110292685.8,第1名

7. 一种高异交率大豆不育突变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申请号:202310133487X,第1名

8.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GmPPR565及其应用,申请号:2022101900204,第1名

9. 一种大豆不育基因突变体、应用及大豆不育系的构建方法,申请号:202011412880.5,第1名

10. 叶绿体DNA的SNP标记鉴定大豆雄性不育细胞质方法,专利号:ZL201410270938.5,第2名

11. 一种鉴定自花授粉植物异交率的方法,申请号:201910756100.X,第2名

12. Mao1基因在调控大豆表皮形态、抗逆水平和光合速率中应用,专利号:ZL2022104923937,第3名

13. 一种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父母本种植方法,专利号:ZL201310148506.2,第3名

14. 一种培养野生传粉昆虫实现杂交大豆种子产业化生产方法,申请号:201910261550.1,第3名

15. 大豆亲本选择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专利号:ZL202010114122.9,第3名

16. 一种检测大豆表皮毛形态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申请号:202211039253.0,第3名

17. 鉴定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杂交种育性稳定性的方法,专利号:201610242093.8,第4名

18. 适合除草剂筛选标记Bar基因的RNA干扰载体,专利号:ZL201310484523.3,第4名

19. 大豆的疫霉根腐病相关联的遗传基因座,专利号:ZL201680033730.9,第4名

20. 一种dCAPS标记区分异交率大豆雄性不育系的方法,申请号:202210352261.4,第4名

21. 一种大豆MS2抗原及其单克隆抗体和应用,申请号:202310140683X,第5名

22. 一种栽培大豆导入一年生野生大豆染色体易位片段的方法,申请号:202111145629.1,第5名

23. 利用未萌发玉米种子转化外源基因的方法,申请号:201110373066.1,第5名

24. 一种高效大规模鉴定大豆种质对传粉昆虫吸引力的方法,专利号:ZL201710193167.8,第6名

25. 一种高效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测交方法及装置,申请号:201410097321.8,第6名

26. 一种引诱蜜蜂液体组合物、固体蜜蜂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2011423283.2,第7名

已发表的主要论文

已发表的主要论文:

1. Natural variation of MS2 confers male fertility and drives hybrid breeding in soybean.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23, 21(11):2322-2332. 影响因子13.8,通讯作者

2. Flavonoid biosynthesis pathway may indirectly affect outcrossing rate of cytoplasmic male-sterile lines of soybean. Plants. 2023, 12(19):3461. 影响因子4.5,通讯作者

3. Male sterility and hybrid breeding in soybean. Molecular Breeding, 2023, 43:47. 影响因子3.1,通讯作者

4. A retrotransposon insertion in the Mao1 promoter results in erect pubescence and higher yield in soybean. PNAS, 2023, 120(13):e2210791120. 影响因子11.1,共同作者

5. The genetic basis of high-latitude adaptation in wild soybean. Current Biology, 2023, 33:252-262. 影响因子10.9,共同作者

6. MALE STERILITY 3 encodes a PHD-finger protein for male fertility in soyb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22, 64:1076-1086. 影响因子11.4,通讯作者

7. Identification of a candidate restorer-of-fertility gene Rf3 encoding a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for th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soybe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2, 23(10):5388. 影响因子5.6,通讯作者

8. Parallel selection of distinct Tof5 alleles drove the adaptation of cultivated and wild soybean to high latitudes. Molecular Plant,2022, 15:308-321. 影响因子27.5,共同作者

9. The organ size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 during the domestication process of soybean.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22, 13:913238. 影响因子5.6,共同作者

10. MS1 is essential for male fertility by regulating the microsporocyte cell plate expansion in soybean.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21, 64(9):1533-1545. 影响因子10.372,通讯作者

11. A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in an R2R3 MYB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triggers the male sterility in soybean ms6(Ames1).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21, 134(11):3661-3674. 影响因子5.574,通讯作者

12. MicroRNAs involved in regulatory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by analysis RNA-seq and small RNA-seq in soybean. Frontiers in Genetics, 2021, 12:654146. 影响因子4.772,通讯作者

13. Genetic basis and adaptation trajectory of soybean from its temperate origin to trop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1):5445. 影响因子17.694,共同作者

14. Generation of male-sterile soybean lines with the CRISPR/Cas9 system. The Crop Journal, 2021, 9:1270?1277. 影响因子6.6,共同作者

15. Cytoplasmic effects on DNA methy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male sterile lines and the maintainer lines in soybean (Glycine max L.). Plants, 2020, 9(3):385. 影响因子4.658,通讯作者

16. Genetic effects and plant architecture influences on outcrossing rate in soyb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9, 18(9): 1971-1979. 影响因子4.8,共同作者

17. DNA methylation differences in soybean hybrids and their parental lines.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2018, 65(3):357-363. 影响因子1.481,第一作者

18. Nectar secretion of RN-typ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three lines in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8, 17(5): 1085-1092. 影响因子4.8,共同作者

19.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flower heterosis in two soybean F1 hybrids by RNA-seq. Plos One, 2017, 12(7):e0181061. 影响因子3.752,第一作者

20. 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mapping of Rps11, a novel gene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sojae in soybea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16, 129(2):445-451. 影响因子5.574,共同第一作者

21. Application of SSR markers for purity testing of commercial hybrid soybean (Glycine max 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16:1389-1396. 影响因子1.279,第一作者

22. Sequencing of the chloroplast genomes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and male fertile lines of soybea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olymorphic markers. Plant Science, 2014, 229:208-214. 影响因子5.363,共同第一作者

23.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Gene, GmGSK, in Glycine max L. that enhances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10, 32:861-866. 影响因子2.716,第一作者

24. 基于改进YOLOv7的杂交大豆苗期胚轴颜色检测模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29(1):1-12. 通讯作者

25.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春大豆杂交种核心亲本杂种优势群划分.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28(10):38-49. 通讯作者

26. 大豆CMS-RN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GmRf1的初步鉴定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4):1186-1193. 通讯作者

27. 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6的功能验证及不育新种质创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3):801-807. 通讯作者

28. 大豆花色基因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2023, 42(4):488-493. 通讯作者

29. 作物杂种优势相关基因挖掘及QTL定位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2023, 39(6):1-6. 通讯作者

30. 大豆基于产量相关性状SSR分子标记的杂种优势群划分. 作物杂志, 2022, 4:1-10. 通讯作者

31. 吉林省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东北农业科学, 2022, 47(3):1-4. 通讯作者

32.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GmRf1的精细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2, 23(2):518-526. 通讯作者

3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克隆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报, 2022, 58(1):61-76. 通讯作者

3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作物杂交种亲本选育中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通讯作者

35. 主要作物杂种优势群及利用模式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通讯作者

36.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Rf3的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22(5): 1411-1417. 通讯作者

37.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大豆科技, 2021, 6:26-35. 通讯作者

38. 大豆核不育基因ms6功能性分子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22(3):807-814. 通讯作者

39. 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抑制基因Rf-I的遗传分析与染色体定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0, 28(5):761-770. 通讯作者

40. 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 东北农业科学, 2020, 45(3):30-34. 通讯作者

41. 主要农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20, 36(1):116-125. 通讯作者

42. 不同异交率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转录组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 41(5):696-704. 通讯作者

43. 一种改良的大豆线粒体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植物科学学报, 2018, 36(6):888-892. 通讯作者

44. 杂交大豆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 40(6):755-761.通讯作者

45. 分子标记研究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进展. 大豆科学, 2018, 37(1):8-13. 第一作者

46. 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cDNA-AFLP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15(8):3160-3165. 通讯作者

47. DNA甲基化在植物雄性不育中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14(5):1152-1158. 通讯作者

48. 东北地区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的SRAP标记分析. 大豆科学, 2014, 33(1):17-22. 第一作者

49.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基因RNA编辑位点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2014, 12(4):694-700. 通讯作者

50. 线粒体ISSR与SCAR标记鉴定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 大豆科学, 2013, 32(1):19-22,27. 第一作者

制定标准:

1. 杂交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鉴定规程,DB22/T 3177-2020,第1名

2. 三系杂交大豆种子纯度鉴定DNA分析方法,DB22/T 2391-2015,第1名

3. 大豆“三系”可育种质异交传粉结实性鉴定规,DB22/T 3503-2023,第2名

4. 杂交大豆RN型“三系”恢保快速鉴定规程,DB22/T  3333—2022,第2名

5. 杂交大豆三系选育技术规程,DB22/T 2620-2017,第4名

6. 大豆杂交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DB22/T 2387-2015,第5名

7. 杂交大豆种子,DB22/T 2209-2014,第5名

育成品种:

1. 吉育671,吉审豆20230013,第1名

2. 吉育647,吉审豆20200026,第1名

3. 吉育641,吉审豆20200004,第1名

4. 吉育612,吉审豆20170009,第1名

5. 吉育667,吉审豆20220008,第2名

6. 吉育609,吉审豆2015004,第2名

7. 吉育626,吉审豆20190009,第2名

8. 吉育654,吉审豆20210003,第3名

9. 吉育611,吉审豆2016003,第3名

10. 吉育607,吉审豆2013007,第3名

11. 吉育606,吉审豆2013006,第3名

12. 吉育635,吉审豆20190001,第3名

13. 吉育481,国审豆20210024,第3名

14. 吉育668,吉审豆20220003,第4名

15. 吉育653,吉审豆20210002,第4名

16. 吉育384,吉审豆20210009,第4名

17. 吉育610,吉审豆2016001,第4名

18. 吉育608,吉审豆2014009,第4名

19. 吉育584,国审豆20210031,第4名

20. 吉育588,吉审豆20220009,第5名

21. 吉农H2,吉审豆20210020,第5名

22. 吉农H1,吉审豆20200027,第5名

23. 吉育645,黑审豆20210013,第6名

24. 吉育639,黑审豆20190067,第6名

25. 佳吉1号,黑审豆20190044,第6名

26. 吉育633,黑审豆20200019,第6名

27. 吉育660,吉审豆20210007,第7名

28. 吉育637,吉审豆20200007,第7名

29. 吉育643,吉审豆20200002,第7名

30. 吉育613,吉审豆20230012,第8名

31. 吉育649,吉审豆20220002,第8名

32. 吉育627,吉审豆20190008,第8名

植物新品种权:

1. 吉育612(杂交种),品种权号:CNA20171085.3,第1名

2. 吉育641(杂交种),品种权号:CNA20201001606,第1名

3. 吉育647(杂交种),品种权号:CNA20201002667,第1名

4. 吉恢500(恢复系),品种权号:CNA20181608.0,第1名

5. 吉恢113(恢复系),品种权号:CNA20201000975,第1名

6. 吉育609(杂交种),品种权号:CNA20160270.1,第2名

7. 吉育626(杂交种),品种权号:CNA20201001021,第2名

8. 吉恢502(恢复系),品种权号:CNA20201002273,第2名

9. 吉恢503(恢复系),品种权号:CNA20201002274,第2名

10.吉恢504(恢复系),品种权号:CNA20201002274,第2名

11.吉恢505(恢复系),品种权号:CNA20201002670,第2名

12.吉育611(杂交种),品种权号:CNA20171084.4,第3名

13.吉恢501(恢复系),品种权号:CNA20181609.9,第3名

14.吉恢98(恢复系),品种权号:CNA20201002671,第3名

15.吉育481(常规种),品种权号:CNA20181642.8,第3名

16.吉育635(杂交种),品种权号:CNA20201000345,第3名

17.吉育584(常规种),品种权号:CNA20201000344,第4名

18.吉恢100(恢复系),品种权号:CNA20111221.4,第4名

19.吉恢83号(恢复系),品种权号:CNA20111220.5,第4名

20.吉恢9号(恢复系),品种权号:CNA20191005352,第4名

21.吉育633(杂交种),品种权号:CNA20191003811,第6名

22.吉育645(杂交种),品种权号:CNA20191003813,第6名

23.H10109 (杂交种),品种权号:CNA20181655.2,第6名

24.吉育637(杂交种),品种权号:CNA20201001607,第7名

25.吉育643(杂交种),品种权号:CNA20201001605,第7名

26.吉育627(杂交种),品种权号:CNA20201001017,第8名

获得的荣誉称号: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022)

王连铮大豆青年科技奖(2021)

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2020)

中国作物学会青年科技奖(2019)

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2019)

主要社会和学术兼职情况:

国家现代农业(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农业农村部杂交大豆育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国家及省部级科技/人才项目评审专家

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委员

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大豆专业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遗传学会监事长

吉林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

吉林省青科协理事/农业科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吉林省食品协会大豆专家组副组长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青年编委

《东北农业科学》编委

延边大学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吉林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

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博士后导师

人才培养情况:

有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已培养研究生19名,在读10名;在站博士后1名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联系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生态大街1363号   邮  编:130033
联系电话:0431-87063030   传  真:86-0431-87063028
ICP备案号: 吉ICP备090035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