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院所新闻→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让饭碗里装更多“吉林粮”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坚决把粮食生产摆在首要位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狠抓政策保障,强化科技支撑,积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发展,全力以赴稳粮保供给。全省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超过700亿斤,2021年达到807.84亿斤,2012年以来累计生产粮食7729亿斤,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吉林贡献。

保护模式逐步完善 耕地质量显著提升

黑土地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土壤,是我国最弥足珍贵的耕地资源。吉林省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域,黑土地资源丰富,素有“黑土地之乡”美誉,黑土地耕地面积9811.01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87%,覆盖全省9个市(州)60个县(市、区),其中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7202.4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64%,覆盖26个市、县,贡献了全省80%左右的粮食产量,为打造世界“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提供有力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牵挂黑土地,5年3次视察吉林指导工作,特别是2020年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时作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重要指示。吉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在全国首创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设立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院士工作站,研发生产了全国第一台牵引式重型免耕播种机,制定了全国第一个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将每年7月22日定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黑土地”的广泛共识,有效遏制了黑土地退化趋势,为全省粮食产量迈上800亿斤阶段性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梨树模式的发起人之一、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告诉记者:“梨树模式,最核心的是秸秆还田。过去农民种一季玉米,地要反复整压4次,破坏了黑土层的结构。再加上大量使用化肥进行掠夺性生产,忽略了保护,使得黑土厚度在30年里减少了近40厘米。现在用上了免耕播种机,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极大地保护了黑土层。”

据了解,使用这种耕作技术,秸秆腐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5年后,土壤有机质可增加20%左右,减少化肥使用量20%左右;有益生物增多,土壤结构得到了改善,经过测定,秸秆全部还田的地块,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约60-100条,常规耕作只有7条,是常规耕作的十多倍。秸秆覆盖在地表,减少了风对土壤的侵蚀,平均可减少径流量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蓄水保水,全部秸秆覆盖地块,减少水分蒸发和升腾,相当于增加40-50毫米降水;秸秆覆盖的地块每年每公顷可减少风蚀量800多吨,抑制了“沙尘暴”的形成,同时对有效防止焚烧秸秆、减缓“雾霾”的形成起到有效作用;生产成本大大节约,每公顷可节约成本1000-1400元;增加产量,通过定位试验,一般平均产量要高出5%-10%。梨树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始于2007年,目前在全国推广面积已经达到5000万亩,在吉林省已经达到3283万亩,粮食增产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水肥一体化 增产又增收

吉林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中国粮。2022年,吉林省全面启动“千亿斤粮生产工程”,力争通过十年左右时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吉林省的农业专家们将目光投向耕地面积为219.7万公顷的吉林西部半干旱地区。

吉林西部半干旱地区主要包括白城、松原全部及四平西部和长春西部,年降水量仅有300至450毫米。这些地区虽然降水量少,但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现有电机井13.39万眼,配套设施齐备。近年来,全省启动的河湖连通、引嫩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等一系列水利工程,使得过境水得到进一步有效利用。这些基础条件为解决西部季节性干旱提供了有效措施和可能性。

以玉米为例,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吉林省玉米播种总面积424.61万公顷,总产量587.91亿斤,平均单产13845.8斤/公顷。西部白城和松原地区玉米播种总面积126.9万公顷,占吉林省玉米播种总面积的29.87%;两个市县玉米总产量达168.17亿斤,占全省28.6%;平均单产13257.3斤/公顷。单产相差近600斤/公顷,总播种面积大,西部增产是一笔大账。

记者调查发现,吉林省农科院科研团队用10年科研攻关所创新的西部玉米水肥一体化产效双增技术,在西部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平均公顷增产5400-6000斤、增产3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3.0%、肥料利用率提高30.0%,每公顷综合收入增加4800元以上。专家介绍,应用新技术可以实现“三高五低一带动”,即:玉米产量提高、水肥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降低水资源浪费、降低肥料投入、降低环境污染、降低作业次数、降低劳动强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玉米水肥一体化种植基地在2021年已产生丰厚收益,在局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喜获丰收,公顷产量最高达到3万斤,创本地玉米单产新高,平均产量比周边农民常规种植模式增产40%以上,公顷增产粮食8000斤,增收6920元。”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水肥一体化技术之所以容易推广,主要是“精准”两个字。它的核心作用就是在玉米的不同生育时期,按照玉米的生长需要向玉米精准供给水肥,保证水肥充足却不浪费,形成一种人工作业下的“智能化”。经专家多轮调查和测产,水肥一体化技术平均公顷产量达2.4万斤,每公顷增产6000斤以上,增收4800元以上。

西部半干旱地区的玉米总播种面积约166.67万公顷,按这样的比例计算,西部总增产潜力不低于100亿斤。

白城市洮南市洮府乡南郊村南郊一社农户刘学军是新技术新模式的受益者。2021年他的玉米产量是24878.58斤/公顷,增产5118.38斤/公顷,增产率25.90%,增加产值5118元/公顷(1元/斤),增加综合收入4593元/公顷。刘学军告诉记者:“施用这种技术,既节水节肥,还是一条让农民增产又鼓腰包的富裕路。”

旱能灌、涝能排 高标准农田强支撑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起,吉林省逐步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截至目前累计建成4200万亩,比2012年增长7.9倍,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9.2%,为全省粮食产量登上800亿斤台阶提供支撑保障。

十年前,全省农田灌溉面积仅为1807.5千公顷,通过近十年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实施,全省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到1938.2千公顷,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6上升至0.60,提高0.4个百分点,真正做到遇旱能灌,确保粮食稳产。目前,全省近50%的农田道路通达率达100%,灌溉保证率达85%以上。农田防护比例达90%以上、防洪标准达10-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15年一遇,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5%以上。

据了解,吉林省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比去年提高1.5个百分点。吉林省在农业现代化的6大方面24项指标中,已有8项指标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11项指标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水平处于全国粮食主产省中位,已跨上基本实现现代化门槛。

全省各县(市、区)农业现代化评估水平稳步提升,增速为2.57%,14个率先县发展水平已达到2015年率先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其中梅河口、公主岭、敦化、双阳、九台等5个市(区)已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水平。

十年来,吉林省农业取得的成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粮食产量连年递增,确保了中国人的饭碗里有更多的“吉林粮”,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如今的吉林省,已经成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年产千亿斤粮的奋斗之地。


原文链接:

https://szb.farmer.com.cn/2022/20220718/20220718_001/20220718_001_6.htm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联系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生态大街1363号   邮  编:130033
联系电话:0431-87063030   传  真:86-0431-87063028
ICP备案号: 吉ICP备090035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