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院所新闻→媒体报道
吉林日报:沃土生金——从民乐村的振兴管窥我省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工作成效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16

六月,位于松原市宁江区东北部的大洼镇民乐村一片繁忙景象。松软的黑土之上,绿油油的玉米苗一望无垠。成片的大棚里,菜农将一箱箱蔬菜装车,远销长春、哈尔滨等城市。

对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经营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让民乐村实实在在富了起来。

多项技术为黑土地“加油”

“这是省农科院支持村里做的地力提升试验区。这些技术不仅能让黑土地更有劲儿,粮食产量也提高了。”村民李卫国指着玉米苗告诉记者,现在种地不一样了,一定要相信科学。

据了解,这片试验区主要针对半干旱区土壤退化、地力下降、耕层障碍等问题,以地力提升为目标,重点开展耕层培肥技术、轮耕轮作技术、间作绿色生产技术等试验研究,集成创新改土抗逆丰产增效技术模式,为区域玉米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土地对于农民太重要了,我们只有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才会在自己的土地上使用。”村民张林告诉记者,这块试验田,他足足观察了两年,从春天播种一直到秋天收获,再到专家们试验各种不同方式的秸秆还田。“这套技术操作简单,一看就会,第三年我就按原样搬回家了。”张林笑着说,如今,他采用新技术的土地越来越松软、越来越肥沃,产量也提高了不少。

据了解,2018年,民乐村依托省农科院提供的技术支持,建立半干旱区地力提升与水肥一体化玉米丰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区,集成秸秆全量翻压还田、水肥一体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籽粒直收等技术,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玉米亩产达627公斤,比常规种植模式增产14%,一等粮达标率95%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1%,水分利用率提高17%。

棚膜经济让“黑土流金”

“一亩棚膜十亩田,一年四季都出钱。”蔬菜大棚里,村民孙智利高兴地说。
科技种田在民乐村已经深入人心。近年来,民乐村种植合作社从最初的入社面积30公顷发展到现在的940多公顷,形成了万亩连片玉米种植规模。农作物科学管理和水肥药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玉米产量,同时又释放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当地设施蔬菜、水果采摘园等产业的发展。

据介绍,民乐村现有温室53栋,塑料大棚610栋,年产蔬菜7600吨,年收入1520多万元。

为了更好地发展棚膜经济,民乐村邀请省农科院及吉林农业大学专家,就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电脑应用、实用英语等对农民进行培训。同时,大量引进果蔬新品种,对蔬菜大棚地开展土壤背景调查,制定了配套生产技术规程,并利用现场会等形式普及推广,增强基地技术的扩散。短短两年,民乐村所有蔬菜都通过了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并多次参加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博览会,已经形成品牌优势。民乐村的棚膜经济,演绎了“黑土流金”的现实版。

创新经营模式 推动黑土地保护性利用

民乐村以春峰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整合土地资源,全面推广黑土地保护集成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实现了土地集约化、生产科技化、产品产业化、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提升了粮食品质和产量,实现了农民增收。

合作社开展“联耕联种”的新型经营模式,破除原来小农户田块分割的界限,将零散化的农田集中起来,实现有组织的机械化连片种植,形成了“专业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的发展模式。“新的经营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将零散土地快速集中起来,这样我们才可能更好更快地推广各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春峰合作社负责人称。

民乐村的发展仅是我省推广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把黑土地保护作为重要抓手,综合施策,狠抓落实,黑土区耕地内在质量、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今年,全省推广以“梨树模式”为代表的保护性耕作面积2875万亩,较去年增加1023万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先后启动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有序实施“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建设”“盐碱耕地治理试点”“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行之有效的“吉林方案”。

原文链接:

http://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c/202106/16/content_123427.html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联系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生态大街1363号   邮  编:130033
联系电话:0431-87063030   传  真:86-0431-87063028
ICP备案号: 吉ICP备090035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