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院所新闻→媒体报道
吉林广播电视台:大豆的梦想
文章来源:吉林广播电视台 发布时间:2020-12-28

1993年,当54岁的孙寰看到《新闻联播》中对自己研究课题的报道时,十年科研路上的艰辛、彷徨过电影般浮现在眼前,时间终于没有辜负自己的坚持,这一场关于大豆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希望。

孙寰的课题,就是在几万个大豆资源里找到不育细胞质。通过大量远缘杂交,历尽十年艰辛,科研终于开花结果,属国际首创。

「这个细胞质有没有,在什么地方,当时谁也不知道,干二十年都找不到也是有可能的。」

已经81岁高龄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孙寰,回忆起当年排除万难搞研究时,觉得科研精神很重要。

「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找得到,但是因为中国的大豆品种资源是全世界最多的。如果有,那一定是最先在中国找到,所以我必须要找。」

孙寰执着于寻找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因为它是培育杂交大豆的必要条件。一旦成功,大豆产量将会大幅增加。

大豆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很高,特别是在饲料工业和人们日常饮食上,每年需求量高达上亿吨。但由于国内种植大豆耕地有限,有80%以上的大豆要靠进口。因此,想要国产大豆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努力提高单产水平。

「我们地少,生产不出那么多大豆,要提高产量,就必须努力搞科研。」

于是,在经过了十年的探索之路,取得里程碑式进展后,更多科研人员加入到了孙寰的大豆研究团队,向着培育杂交大豆的目标发起攻关。

「从1993到2003又一个十年,我们的课题组扩大了,研究的领域也扩大了。这个阶段几乎解决了与杂交大豆制种、育种、生产有关的所有的技术关键。」

2002年,吉林省成功育成并审定了全球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中国又在世界大豆科技前沿迈出领先一步。

2019年,我国开始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当中,吉林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久前,吉林省农科院选育的大豆品种「吉育86」在新疆实收计产达到6803.1公斤/公顷,刷新了全国高产纪录。

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长张伟说,不仅在新疆,「吉育86」在省内也多次创高产纪录,而省农科院选育的大豆品种在我省的市场占有率也一直在45%以上。

「我们每一个优质大豆品种的培育都需要八到十年的周期,「吉育86」这个品种的特点是籽粒大、三四粒荚多,尤其四粒荚比例比较高,植株也比较高。」

近年来,吉林省农科院科研人员还将品种优化、群体构建、养分调控等技术与全程机械化技术进行集成,制定、发布并实施吉林省中、东部高产栽培地方标准,实现增产10%以上。

张伟说,通过研究,现在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有了多项重大突破:「原来大豆杂交种制种产量只有十几公斤,现在实现了连续五年以上产量达到七十公斤以上,是一个制种产量的稳定突破;其次,我们选育了二十多个杂交大豆品种,是杂交种数量的突破。」

近年来,吉林省农科院选育的多个特色小粒黄豆品种备受日韩等国加工企业青睐,累计为国家创汇2.5亿美元,为农民增收10亿元。

三十余载,深耕不辍,吉林省农科院的大豆专家们不仅育成世界第一批大豆杂交种,也开发了利用蜜蜂为大豆传粉技术,建立了杂交大豆选育平台和高效制种技术体系,创造了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又一个影响世界的农业科技成果。

眼下,省农科院大豆所的科研人员正忙着为新收集的上百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和抗病虫鉴定,准备进入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库。

「野生大豆是用来发现、保护和研究的,它的籽粒里有好多优异的基因,可以导入到栽培大豆里,进行改良。」

作为全国最早对野生大豆资源进行收集和研究的省份,我省已建立野生大豆动态监控点5498个。截至目前,共收集、保存野生大豆资源19805份,拥有全国最大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地方库。为我国野生大豆资源原位保护和异位保护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大豆产业崛起,提供了更多底气和后劲儿。

「高产,优质,多抗一直是我们品种选育的一个目标,未来,我们还是以大部分精力来攻关杂交种优势。产量提高了,农民收益就提高了,对我们国家的粮食供给,大豆的供应和农民的增收都是有非常大的意义。」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联系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生态大街1363号   邮  编:130033
联系电话:0431-87063030   传  真:86-0431-87063028
ICP备案号: 吉ICP备090035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