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院所新闻→媒体报道
吉林省妇女儿童网 赵丽梅——在大豆研究领域填补了世界空白
文章来源:吉林省妇女儿童网 发布时间:2016-03-22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员、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主持人赵丽梅根植于沃土,从事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29年,始终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工作在科研一线,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商业应用的大豆杂交种,创造了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

  卧薪尝胆,在挑战人生中改写自己的前程。1988年,24岁的赵丽梅从吉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获得了硕士学位。当时她选择去前景看好、奖金多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工作,而且已经有了定位。然而就在毕业前夕,时任农科院副院长的孙寰研究员来吉林农大研究生处选择毕业生,他提出的标准是要一名男生,目的是与他一同攻克大豆研究领域的难关。当时的研究生处处长反复思索后对他说:“我们赵丽梅比男生能干,正好也去农科院,选择她会有成果”。就这样他们见了面,有了一次长谈,也就是这次长谈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孙寰老师和她畅谈了挑战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这一世界级难题,同时也说明了该项目研究难度大、风险高,也许会以失败而告终,而且基础研究没有奖金,可能最终连论文都写不出来。孙寰老师还告诉她,已经有过两名科技人员,都因为困难重重先后离开了课题组。因为要寻找和创造一个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科学技术发达的美国曾耗巨资,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前途冒险,面对晋职称的论文和成果压力,他们退出去了。

  孙寰老师一番话,对于赵丽梅来说,仿佛在一瞬间扭转了人生的方向盘。大豆有植物蛋白之王的美称,营养价值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是大豆的故乡,而大豆产量偏低,在人们生活中始终是供不应求。研究大豆育种应该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挑战人生,挑战艰难,挑战风险,也许一事无成,但要努力创造奇迹。年轻气盛的赵丽梅毅然接受了这一挑战。那一年,她带着人生梦想来到位于公主岭市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从事大豆优势利用研究。从此,她和她的主持人孙寰老师走向大豆不育系和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第一线。

  无怨无悔,在艰难中超越自我。也许因为主持人孙寰老师当时想要男生的想法,让她憋足了一股劲,一定要好好干,以顽强的意志力树立女人形象;也许孙寰老师鼓励她“要做好苦干五年的准备”,一句话使她骨子里不服输的倔强更为突显,刚刚结婚推迟了要小孩的计划。

  作物杂交一代具有显著的杂交优势,是提高作物单产的重要途径,当时水稻、玉米等杂交优势已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大豆是唯一一个没能大规模实现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农作物,也是最难攻克的一个堡垒。要攻克它首先要获得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这是降低制种成本和提高纯度的有效途径。刚到课题组时,组里总共有三人,除主持人外,还有一名工人,也是女性,科研经费总计就有3000元。为了用有限的经费,做更多的事情,她们只能节约开支,工作中很少雇工,大部分体力活都是亲自动手,包括播种、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每年还要进行大量的盆栽试验,有500多个试验盆需要装土、倒土和浇水,时而来回的搬动,这些男同志干起来都吃力的重活,她稼穑艰难,每天循环往复。农科院试验点遍布公主岭、石家庄、郑州、徐州、长沙等地。几年中,她的足迹遍布了所有的试验基地,硬是用仅有的研究经费,完成了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并为此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前期工作基础。1990年“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型的研究”在吉林省科委立项,虽然经费只有3.5万元,但这是对课题组的肯定,给予他们巨大的鼓舞。

  为了加快研究步伐,她们一年要种三季大豆,分别是在公主岭田间、温室和河南郑州的农田。通常是4月末公主岭播种,6月初郑州播种,6月末公主岭开始杂交,一直持续到8月份又去郑州杂交,9月中下旬回公主岭收获,之后马不停蹄地赶到郑州收获。收获的种子马上烘干,11月在公主岭温室种植。从1988年到1999年,两年间她去郑州种地、杂交、收获20多次,有时一次长达40多天。尤其是每年的杂交,是在一年中最热的8月,郑州的气温常常是保持在35-40度,酷暑难耐,在当地雇工,都吃不了这份辛苦,经常是中途累跑了。实验,酷热高温中,阳光把她脚下的土地烤得滚热滚热,只有她和大地上的豆苗在自我陶醉着,在期待着。由于气温高,大豆的花期特别短,她每天都要早晨6点钟下田,一直干到下午3点钟才能回到招待所。汗水流淌在眼睛里疼痛难忍,整个人就像是从水中捞出来一样。她在日月起落,寒署往来中坚持着,一年四季都在奔波,用脚步丈量着培育大豆的前程。

为解决大豆授粉难题,赵丽梅进行了昆虫传粉研究,选择蜜蜂为大豆传粉。于是她开始学习养殖蜜蜂知识。养蜂,赵丽梅对蜜蜂为大豆传粉的可能进行科研,从此挨蛰便成了常事。往往是一次肿胀没有康复,又一次被蛰得嘴歪眼斜。有人说,赵丽梅过的是农民一样的生活。其实她比农民付出的还多,农民中耕之后可以挂锄休息,而她每一个酷暑都是在烈日炎炎的太阳底下度过。而且要追着酷暑从东北到华北,最远到海南,她把强悍的意志力付之于心中的希望。

    研究杂交大豆,赵丽梅摸爬滚打,她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女人而耽误过任何工作。怀孕期间仍然坚持田间工作,艰苦的劳动使她晕倒过;产假没休完就给孩子断奶出差奔波,牵肠挂肚曾经让她彻夜难眠;孩子两岁以后,每次出差都是偷着走,以致一个月后回来孩子不再让她靠近……。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母亲,每次出走都是难舍难分,但还是要坚持远行。她说:“为实现大豆高产,我走遍千山万水无怨无悔。”她的《大豆昆虫传粉技术研究》,获得农业部重点项目。

  1993年研究工作获得突破性进展,在主持人的带领下,通过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这一成果的获得,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他们研究终于成功的那一天,当主持人说“这么多年我们把小赵当男人用了”的时刻,赵丽梅热泪盈眶,心里激动却久久表达不出来。

  做到极致,在不断探索中创造令世界着迷的产品。大豆杂交育种,是一项充满探索的科研课题。赵丽梅使大豆唯一没能利用杂种优势的主要作物,达到杂种优势利用成为可能,这使她充满了创业的力量。“杂种优势”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由于这项研究的难度大,本身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经济价值。当时在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相继报道后,引起国内外大豆界研究人士极大轰动。国外的一些种子公司纷纷派人前来实地考察,表示愿意合作。在得到国家科委和农业部批准后,1995年选择了美国最大的种子公司--先锋种子公司作为合作对象,在我方对不育系拥有百分之百产权的前提下,美方提供25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获得优先转让权。在未达到实用化阶段,国外有人出资进行研究,这在过去和现在都是少有的。

  赵丽梅要实现栽培大豆“三系”配套,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使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达到应用化阶段。这项成果申请了国际发明专利,中国、美国和日本专利先后被授权,成果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她利用“三系”组配的杂交组合H99-54,二年试比对照增产21.9%,一年生产试验增产20.8%,2002年通过了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被命名为“杂交豆1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正式审定、可商业化生产的大豆杂交种,终于创造了世界第一。这一年,赵丽梅担当起课题组主持人的重任。经过不断探索,她又培育成功“杂交2号”、“杂交3号”,在生产上得到推广,而且创下5332公斤/公顷的记录。多年来,她的课题组共育成9个大豆杂交种,建立了杂交大豆选育技术和设施平台,形成了“昆虫--环境--作物三位一体综合调控”的制种技术体系,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人工驯化蜜蜂为大豆授粉技术,解决了杂交大豆制种难、成本高的产业化技术瓶颈,使杂交大豆产业化技术基本成熟。杂交大豆的研究成功,不仅使大豆单产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大豆遗传改良学科的发展和行业的科技进步。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国内外发明专利9项。

  29个岁月,赵丽梅拼的是勇气,追的是梦想。她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取得成果21项,发表论文60余篇。她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中不断创新和突破,从“十五”~“十二五”规划攻坚中,连续获得国家863计划重点支持,2015年,“大豆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被列入国家科技部2016年度第一批启动的项目申报指南中,如今她已组建了“十三五”我国杂交大豆研究团队,并完成项目的申报工作。赵丽梅于1997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联系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生态大街1363号   邮  编:130033
联系电话:0431-87063030   传  真:86-0431-87063028
ICP备案号: 吉ICP备09003510号-4